DeepSeek一夜爆火,让人工智能(AI)再次引发社会关注。一些打着AI旗号的机构借机“浑水摸鱼”,让普通人陷入焦虑——我的工作会不会被AI取代?要不要花钱报个培训班学习AI技能?能不能利用AI做个副业增加收入?
从更广阔的视角看,AI的快速普及能够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。对普通人来说,AI并非简单的取代,而是一种劳动形态的更新。因此,理性、客观看待AI崛起,根据自身岗位实际学习相应知识技能,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破解“AI焦虑”。
“大娃上五年级,小娃上大班,要怎么报班?”在某AI编程辅导班的“直播带课”过程中,一位家长发问。
“咱们五年级的大娃可以学一点编程入门,大班的小娃确实没必要报,在家玩玩积木拼拼图就可以。”主播回复道。
随着DeepSeek等AI工具普及,不少家长变得焦虑。“身边已经有父母说自己孩子得了某某AI大赛的名次,还说这个以后高考能加分,一下就把我们卷起来了。”杭州市民吴女士是一名初一学生家长,现在她一打开短视频软件,AI课程辅导广告便目不暇接,“今天学AI就像我们那会儿学奥数,不过现在广告手段更多了,我们天天被这样的焦虑包裹着”。
对于一些机构而言,AI成为其“自我包装”的一种营销手段。在某短视频平台上,一位主播正在兜售“99元四天课程”的“AI获客教程”。在其自述中,有线下餐馆依靠其售卖的“AI获客教程”,一场直播就“赚取了30多万元的销售额”。“你现在如果不会AI,想做线下实体根本就玩不转。”该主播反复强调“AI获客”的重要性。
真的需要靠花钱报班学习才能掌握AI技能吗?半月谈记者观察发现,一些声称利用AI技术增加店铺曝光度的教学,其实质就是利用AI工具撰写短视频文案或直接生成短视频,而这只是店铺运营的其中一个环节。“从AI目前能够实现的功能来看,其本质仍然是工具,不能替代人的独创性思维。”在资深市场营销专家王珮羽看来,部分机构将AI作为营销噱头的宣传效果,往往远超其实际应用价值。
深度挖掘风险隐患、精准预警灾害风险、快速形成应对方案、科学匹配救灾物资……当前,人工智能(AI)飞速发展,为应急管理事业注入新动能。与此同时,数据安全、算法伦理、技术壁垒等问题也日渐凸显。在享受技术红利的同时,如何构建安全、可靠、透明的AI应用体系,是全面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课题。全国两会上,中国应急管理报记者采访了多位代表委员,看看他们怎么说。
今年全国两会期间,AI成为高频词。在数字化浪潮汹涌澎湃的当下,AI凭借极高的图文生成效率、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,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态势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。
“做好安全生产工作要积极拥抱AI,这是提升安全生产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有益探索。”全国政协常委,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、首席科学家张兴凯表示,AI可以助力规范执法,“如果执法文书与法律法规存在偏差,我们可以借助AI及时发现”。
AI在风险隐患分析、管道巡查、复杂区域救援等方面也能发挥积极作用。张兴凯表示,未来,可以由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提出集“宜人、安全、功能”为一体的需求,由相关企业研发AI产品。
全国政协委员、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杜海峰表示,可以利用AI“学习”安全监管相关案例,总结规律,为预防同类事故提供决策支撑。“比如,利用AI构建孪生数字系统,让应急管理、安全监管具体工作变得‘数字化’,通过更真实的系统模拟孪生、总结分析隐患机理、风险原因、事故规律,将结果和现实发展变化进行动态比对,从而找到更恰当的解决办法,使应急管理、安全监管工作更‘智能’。”杜海峰指出。
“AI再先进,也只是一种工具。我们要规范、科学使用,趋其利、避其害。”张兴凯认为,现实的安全监管情况很复杂,而AI只能遵循设定的流程,因此我们还不能只靠AI来生成执法文书或提出整改建议,其提出的措施也未必适合企业。
杜海峰表示,安全监管人员要提升驾驭AI的能力,“若一味依赖AI,忽视自身的学习提升和实践总结,可能在面对复杂情况时手足无措”。他建议,相关人员要加强事故灾害风险研判,将一些规律性、特殊性质的内容提供给AI“学习”,并从技术层面改进AI,让其越来越“聪明”,成为防范风险、消除隐患的好帮手。
如何利用AI应对新型安全风险?姜耀东表示,要不断促使AI“学习”新的安全标准和风险特征,为避免AI变成“数据孤岛”,须统一系统间的数据格式,以实现跨领域数据整合和协同监管。
由于AI是基于互联网现有的内容来进行深度学习与内容生成的,若其获取的信息存在问题,生成的内容也会不准确,甚至会出现监控画面被伪造或数据被篡改的情况。“须确保AI的透明性和可解释性,避免因算法偏见或数据质量问题导致误判。”姜耀东强调。